德芙书柜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2章 生活篇:古人没厕纸,怎么上厕所(3/5)

炉时还会在里面放些香料或药材,这样不光能取暖,还能当香薰用。

还有一种便携式的取暖物件在宋代便已出现,名曰“汤婆子”。

这种取暖物件,一直到现代,还有地方在使用。

汤婆子一般是金属或陶瓷材质的,形状类似一个没有壶嘴的大水壶,里面加满热水,外面再套上布套,睡觉时就能放进被窝取暖。

“汤”就是热水的意思,而“婆子”则是戏指其有陪伴人睡觉的作用。

09古人夏天如何降温 聊完了古人冬天如何取暖,再聊聊古人夏天如何降温。

古代夏天并不比我们今天凉快,《浮山县志》就记载过乾隆八年的极端高温天气:“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

”气象学家分析,当时的天气至少达到了40c以上。

那在没有空调的古代,这么热的夏天,古人是如何降温的呢? 首先可以使用降温设备,比如人工风扇。

这人工风扇并不是找两三个丫环给你用扇子扇风,那点儿风力太小了!古时候的大户人家厅堂上方会安装拉拽式风扇,一大片扇叶差不多有门板那么大,由丫环拽根绳子拉动扇叶给厅堂送风。

此外,还有手摇式的风扇,类似手摇鼓风机。

据说古时候还有“空调风扇”。

古人使用风扇的时候,还会把风扇放在水池后面,或者在风扇前摆两盆冰块,这样送出来的风就是凉的,这种风扇已经具备了空调的功能。

还有的人会在风扇前摆很多盆鲜花,这样吹出来的风都是香的。

有钱人就是会玩!另外,古代大宅院的客厅,都会有一种“空调”系统——空调井。

在厅堂里挖一口深井,一直连通地下水,然后在地面留一个送风口,这样,井下凉风就会源源不断送进厅堂,达到降温效果。

最豪华的当属降温亭——将水引到屋顶,制造人工瀑布,以达到降温效果。

除了降温设备,还有降温饮食。

比如吃冷饮、冰镇水果或饮料。

那古人用什么进行冰镇呢?其实,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人工冰箱了,叫作“冰鉴”。

其原理很简单:制作一个有夹层的容器,在夹层里放入冰块,然后在容器内放入食物或饮料进行冰镇,成为冷饮。

宋代的冷饮已经平民化了,北宋都城开封就有种叫“冰团冷元子”的冷饮很是畅销,其做法类似今天鲜芋仙等甜品店中的芋圆。

到了元朝,蒙古贵族喜欢在冷饮里加入奶制品,称为“奶冰”。

据说马可·波罗来到元朝后就很喜欢吃这种冷饮,并将其制作方法带回了欧洲,欧洲人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冰激凌。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搞笑?正宗的土耳其冰激凌可能来自中国。

有的读者可能会产生疑惑:古代夏天的冰是从哪里弄来的?我听过多种说法,技术含量最高的说法是古人用硝石制冰:将硝石溶于水,大量吸热,便可将水冷冻成冰。

但这个方法的制冰量太小了,而且非常费事,无法满足古代夏天巨大的冰块需求量。

所以,王老师认为古人一般不会用这么麻烦的制冰方法。

其实古人取得冰块通常的方式不是制冰法,而是存冰法。

很简单,等到冬天自然结冰时将冰块储存到地窖里,然后等到夏天时取出使用。

这种简单的存冰方法,从先秦一直使用到新中国成立后。

储存的冰块都取自城市里的天然河湖,比如北京的北海、积水潭、太平湖,还有济南的大明湖,都是过去重要的取冰处。

寒冬时节,湖面结冰,待到冰面上能走人了,就开始进行切冰作业,把冰切成一米见方的冰块,运送到地窖里保存。

保存时还要在上面盖上厚厚的稻草保温,这样就能挺到夏天而不融化。

古代大城市内都建有很多的冰窖。

清朝时,北京城内的官方冰窖就有4处18座,由工部统一管理,存冰量在20万块以上。

今天北京的冰窖胡同,就因清朝时这里设置的冰窖而得名,类似的还有西安的冰窖巷。

北方城市可以在冬天时存冰,那南方城市冬天也不结冰啊,怎么办呢?答案是进口!而且进口的是正宗的美国货!19世纪上半叶,欧美商人就将北美的冰块用商船贩卖至中国广东,非常畅销。

有人可能会疑惑,从北美到中国,要穿越赤道,那冰不融化吗?因为这种出口的冰块体积特别大,运输时放在船舱底部避免阳光照射,还会在上面盖上锯末等物,阻挡空气流通,所以融化速度非常缓慢。

等运到中国时,除去损耗,还会剩很多。

有人还会疑惑:跨越半个地球贩卖冰块,能赚钱吗?的确不怎么赚钱,但没办法,欧美需要进口中国的货物,而自给自足的中国却不怎么进口欧美货物。

你运别的东西到中国也卖不出去,卖冰块总比空跑一趟强。

而且远洋航行需要重物压舱,用冰块压舱总比用石头好。

没办法,与清朝做买卖就得这样! 10古人夏天如何驱蚊 全世界的蚊子有三千多种,其中雌蚊子主要以吸人或动物血为食。

被蚊子叮咬后,不光皮肤发痒,甚至还会传播疟疾等传染类疾病。

所以,每当夏天来临,防蚊都是生活中时刻需要注意的事。

蚊子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一亿多年了,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祖先茁壮成长。

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天运篇》里就有记载“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表达了对蚊子的痛恨。

那古人夏天是如何防蚊、灭蚊的呢? 烟熏法是古人最常用的驱蚊办法。

蚊子怕烟熏,还惧怕一些特殊的味道。

古人发现蚊子的这一习性后,就用烟熏驱蚊。

古人发现,燃烧艾草、蒿草的驱蚊效果不错,而且烟雾不多,味道不呛人。

于是,艾草、蒿草就成为古人驱蚊的常用材料,还被制作成最早的驱蚊工具“火绳”。

一直到改革开放前,火绳还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被使用。

秋天,人们将结过籽的艾草、蒿草采集回家,像编辫子一样将其编成绳状,然后挂在房梁上晒干,避免受潮。

等到第二年夏天,火绳就可以派上用场了,晚上睡觉将其在屋内点燃,驱蚊效果是极好的!火绳的功能类似初级版的蚊香。

至少到了宋朝,古人已经在火绳的基础上制作出了蚊香。

宋代《格物粗谈》记载:“端午时,收贮浮萍,阴干,加雄黄,作纸缠香,烧之,能祛蚊虫。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蚊香”里有雄黄的成分。

雄黄是硫化砷矿石,也是古代用途很广的杀虫剂。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古人在端午时节采集材料制作蚊香,这很有可能与古代端午采集艾草的习俗有关。

蚊香的制作工艺在清代进一步提高。

晚清时,一个来华采集茶种的英国人曾写过一部名为《居住在华人之间》的书,其中就有关于蚊香的记载。

这个英国人当时从浙江西部去福建武夷山,途中由于气候炎热潮湿,被蚊子叮得整夜无法合眼。

他的随从就购买了一些当地人使用的蚊香,驱杀蚊虫很有效。

他把这一信息传回欧洲后,引起了欧洲昆虫学家和化学家的极大兴趣,询问他这种蚊香是由何种物质合成的。

后来,他在浙江定海获得了这种蚊香的配方——由松香粉、艾蒿粉、烟叶粉、少量的砒霜和硫黄混合而成。

是的,含有砒霜!不知道古人烧这种蚊香会不会中毒。

除了蚊香,古人还用香囊驱蚊。

香囊在明清时期很是流行,除了有香水的功效,还有驱蚊的效果,因此也成为古代文人雅士和贵族公子的驱蚊最爱。

香囊中含有多味中药,这些中药的味道具有驱蚊的功效,比如藿香、薄荷、八角、茴香等。

这就和今人把“风油精”“花露水”涂在身上的效果一样。

除了驱蚊法,古人还有避蚊法。

我惹不起还躲不起吗?把蚊子挡在外面!挡蚊子最常用的工具就是蚊帐了。

南朝梁元帝撰写的《金楼子》记载:春秋时期的齐桓公经常在“翠纱之帱”里避蚊。

这里的“翠纱之帱”就是今天的蚊帐。

唐宋以后蚊帐进一步普及。

北宋张耒《离楚夜泊高丽馆寄杨克一甥四首》诗称:“备饥朝煮饭,驱蚊夜张帱。

”可以看出,蚊帐已是当时居家必备之物。

蚊帐在我国使用了两千多年,其雄风在当下依旧不减。

2016年里约奥运会时,莱卡病毒肆虐,而蚊子正是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在其他国家运动员“谈蚊色变”之时,我国运动员拿出了老祖宗的法宝——蚊帐,有效地防止了病毒传播,也引起了他国运动员的效仿。

两千年前的中国制造,而今也能派上大用场。

此外,古人还有许多种奇葩的灭蚊法。

比如在家中大缸内注水养青蛙。

蚊子喜阴凉,又需要在水中产卵,所以爱往缸里飞,一飞进去就会被青蛙吃掉。

还有一种“灭蚊灯”,小说《金瓶梅》里有提及。

灭蚊灯吊在蚊帐内,灯盏的侧面开有小口,当灯绳被点燃后,就会因冷热不均产生气流,蚊帐内的蚊子便会被气流吸进灯盏内烧死。

可以说,与蚊子战斗的历史贯穿了整个人类的文明史。

王老师不禁惊叹古人的聪明才智,也感叹人类在地球上生存至今的确不易。

在此,向我们的先人致敬! 11古人如何生火 古代没有打火机和火柴,可小说里浪迹江湖的大侠们却能随时随地点火来个烧烤,他们是如何生火的呢?接下来就介绍几种古代的生火方式。

最早的生火方式是钻木取火,原始人就会用此方法生火了,一直到唐代还有人使用。

杜甫的《清明诗》里就有写道:“旅雁上云归此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说的就是乡下人采用钻木取火的方式生火。

一个熟练掌握钻木取火方法的人,五六分钟就可以钻出火来。

当然,这需要极高的手速,男子比较擅长。

钻木取火比较麻烦,对材料的要求也比较高,必须有干燥的木头和引燃材料。

后来,人们发明了钻木取火的升级版——火弓。

就是在钻木取火的那个棒棒上加了个旋转弓,来回抽拉旋转弓,就能带动棒棒高速旋转,这样不到一分钟就可以生出火来。

古代还有一种利用聚焦太阳光生火的工具——阳燧。

阳燧可以看作是一个大凹面镜,能聚集太阳光到一点,引燃生火材料。

类似阳燧的生火工具在其他古文明中也较为常见。

古人认为这种方式取得的火来自太阳,是与天地相通的,无比自然神圣。

今天奥运会的圣火采集用的就是这种神圣的方式。

但阳燧取火受天气限制较大,赶上阴雨连绵,你一周都别想生火。

古代有没有不受天气影响且便携快速的取火工具呢?有的,那就是火石。

火石在魏晋时就有了。

火石取火比较高级,是小说里大侠们常用的方式。

火石一般用燧石或鹅卵石制成,将两块火石打击或摩擦,能产生火星,引燃易燃的火绒。

火绒的材质有很多种,有的用艾绒,有的用被硝水泡过的纸或者涂有硫黄的木片,还有的用易燃的炭布。

火石也有升级版,叫作火镰。

火镰本身是一个手掌大小的小皮包,侧方镶有一片镰刀形的钢条,称为火钢。

火镰里面装有火石和艾绒,点火的时候就用火石打击火钢,引燃艾绒取火,非常方便。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陕北的一些农村地区还有用火镰生火的。

古代还有一种神奇的生火工具——火折子。

我们在电视剧里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大侠们在黑暗处需要点火照明时,就会掏出一个小竹筒,往里一吹气,竹筒里就会生出小火苗,看起来无比神奇。

这种生火工具就是“火折子”,其利用的是物理学上的复燃原理——已经燃烧的东西因为缺氧而处在一种半燃半灭的状态,当重新获得充足的氧气后又可以重新燃烧。

火折子的制作方法是:将易燃的草纸卷或加工过的藤蔓点燃后吹灭火焰,然后塞进小竹筒,再盖上盖子,造成竹筒内部的缺氧环境,但竹筒里面的火星实际还在缓慢燃烧。

用的时候打开盖子,向里面吹气供氧,火星就会复燃。

20世纪初,火柴从西方传入我国,上述生火工具便慢慢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12古人用什么化妆品 爱美之心自古有之,古代的小姐姐们也是要化妆的。

古代的化妆品种类繁多,而且成分非常恐怖,古人真的是“什么东西都敢往脸上抹”! 俗话说“一白遮百丑”,皮肤白皙是古今东方美女的共同追求。

今天化妆的基础是美白用的粉底,而古代美女化妆也用粉来美白。

“粉”字是米字旁,最早的粉底就是用米做的。

《齐民要术》记载了“古代粉底”的制作方法:将米磨成细粉,淘洗至水清,然后沉于凉水之中发酵,直至发出腐烂臭味。

发酵后将米粉沉淀滤出,并研磨成浆,等米浆干透就制成了粉饼。

削去粉饼四周粗劣的部分,将中间雪白光润的部分留下,称之为“粉英”。

用刀将粉英削成薄片,放在太阳下暴晒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热门小说推荐

穿成炮灰后我被首富宠上天

戏剧学院表演系老师纪夕一觉睡醒,发现自己穿成了狗血耽美文里的同名小炮灰。 小炮灰是个十八线小演员,演技不行性格懦弱糊穿地心,本以为抱了个金大腿,却被书中主角攻和正牌受合伙虐死。 浴室里水声渐弱,纪夕穿着女仆装跑路了,仓促间撞进一个行走的荷尔蒙大帅比怀里,纪夕眼带祈求:能带我出去吗? 大帅比看着他水雾氤氲的眼睛,半晌点点头。 纪夕逃离渣攻后金手指大开,在国民综艺节目上以厨艺圈粉无数;大制作电/

穿到民国好好学习生活

穿到民国好好学习生活老实头儿的春天小说目录,穿到民国好好学习生活全文免费阅读。德芙书柜提供老实头儿的春天穿到民国好好学习生活最新章节全文免费阅读,小说章节完整质量高,包含结局、番外。/

光明!

【屋内的光照强度低于3,目前处于黑暗状态,8分45秒之后出现1级怪异。】 许乐下意识缩了缩脚。 【你正在恐惧,恐惧是所有怪异的食粮,会吸引他们。】 许乐:? 缩个脚都不允许了? 在略微慌乱的情绪中,许乐快速生起了火堆。 光明涌现。 【屋内的光照强度为4,目前处于明亮状态,安全。】 许乐刚刚松了一口气,才发现这一切只是开始。 扭曲的火焰形成了新的文字! 【房屋内有一具尸体,死亡时间已超过4小/

反派沉迷我的毛茸茸

周羽棠穿成了一只满身杂毛灰了吧唧的鸟。 他的生命值只剩七天,必须尽快找到主人结契。 周羽棠:还用说么,当然是找主角啊! 主角:乌鸦?滚粗。 宗门仙长:此物不详,拿走拿走。 路人们:这小东西灵力低微,实在没什么用。 周羽棠:很好! 他找到角落里独自站立的少年,飞过去,用他焦炭的小脑袋瓜亲昵的蹭了蹭少年的脸。 确认过眼神,是一起干大事的人! * 师门考核,蛮荒巨妖吓哭了。 外出任务,九尾灵狐吓/

野僧

战长林年少轻狂时,做过最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事情有两件: 一件是倾其所有,求娶长乐郡主居云岫; 一件是兴德元年,在居云岫身怀六甲时扔下一纸休书,削发为僧,扬长而去。 三年后,天下大乱,战长林在荒郊救下华盖如云、玉辔红缨的送亲车驾。车里,新妇凤冠霞帔,怀里抱着的稚儿粉雕玉琢,正睁大一双跟他一模一样的眼,懵懵懂懂,似惊似疑。 战长林问:哪儿去? 居云岫答:洛阳赵家,成亲。 *又痞又野和尚X又冷/

我要与超人约架

我在dc宇宙重生了,有个外挂,挨打就能升级,虽然技能点只能加防御。 大超被约架,似乎没赢过,每次都灰头土脸;蝙蝠侠与人约架,似乎没输过或许可以和大超约一架,把防御加到谁也打不死的钢铁之躯?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