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芙书柜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5章 行于天地,再遇自己(3/5)

像周围徘徊,悠然自得。

说不定什么时候一声呼哨,飞上了后面大礼拜堂的尖顶。

我仿佛昨天才离开这里,今天又回来了。

我们走下地下室,到地下餐厅去吃饭。

里面陈设如旧,座位如旧,灯光如旧,气氛如旧。

连那年轻的服务员也仿佛是当年的那一位,我仿佛昨天晚上才在这里吃过饭。

广场周围的大小铺子都没有变。

那几家著名的餐馆,什么“黑熊”“少爷餐厅”等等,都还在原地。

那两家书店也都还在原地。

总之,我看到的一切都同原来一模一样,我真的离开这座小城已经三十五年了吗? 但是,正如中国古人所说的,江山如旧,人物全非。

环境没有改变,然而人物却已经大大地改变了。

我在火车上回忆到的那一些人,有的如果还活着的话年龄已经过了一百岁,这些人的生死存亡就用不着去问了。

那些计算起来还没有这样老的人,我也不敢贸然去问,怕从被问者的嘴里听到我不愿意听到的消息。

我只绕着弯子问上那么一两句,得到的回答往往不得要领,模糊得很。

这不能怪别人,因为我的问题就模糊不清。

我现在非常欣赏这种模糊,模糊中包含着希望。

可惜就连这种模糊也不能完全遮盖住事实。

结果是: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我只能在内心里用无声的声音来惊呼了。

在惊呼之余,我仍然坚持怀着沉重的心情去访旧。

首先我要去看一看我住过整整十年的房子。

我知道,我那母亲般的女房东欧朴尔太太早已离开了人世,但是房子却还存在。

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

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仍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决不会沾上一点尘土。

街拐角处那一家食品商店仍然开着,明亮的大玻璃窗子里陈列着五光十色的食品。

主人却不知道已经换了第几代了。

我走到我住过的房子外面,抬头向上看,看到三楼我那一间房子的窗户,仍然同以前一样摆满了红红绿绿的花草,当然不是出自欧朴尔太太之手。

我蓦地一阵恍惚,仿佛我昨晚才离开,今天又回家来了。

我推开大门,大步流星地跑上三楼。

我没有用钥匙去开门,因为我意识到,现在里面住的是另外一家人了。

从前这座房子的女主人恐怕早已安息在什么墓地里了,墓上大概也栽满了玫瑰花吧。

我经常梦见这所房子,梦见房子的女主人,如今却是人去楼空了。

我在这里度过的十年中,有愉快,有痛苦,经历过轰炸,忍受过饥饿。

男房东逝世后,我多次陪着女房东去扫墓。

我这个异邦的青年成了她身边的唯一的亲人。

无怪我离开时她号啕痛哭。

我回国以后,最初若干年,还经常通信。

后来时移事变,就断了联系。

我曾痴心妄想,还想再见她一面。

而今我确实又来到了哥廷根,然而她却再也见不到,永远永远地见不到了。

我徘徊在当年天天走过的街头,这里什么地方都有过我的足迹。

家家门前的小草坪上依然绿草如茵。

今年冬雪来得早了一点,十月中,就下了一场雪。

白雪、碧草、红花,相映成趣。

鲜艳的花朵赫然傲雪怒放,比春天和夏天似乎还要鲜艳。

我在一篇短文《海棠花》里描绘的那海棠花依然威严地站在那里。

我忽然回忆起当年的冬天,日暮天阴,雪光照眼,我扶着我的吐火罗文和吠陀语老师西克教授,慢慢地走过十里长街。

心里面感到凄清,但又感到温暖。

回到祖国以后,每当下雪的时候,我便想到这一位像祖父一般的老人。

回首前尘,已经有四十多年了。

我也没有忘记当年几乎每一个礼拜天都到的席勒草坪。

它就在小山下面,是进山必由之路。

当年我常同中国学生或德国学生,在席勒草坪散步之后,就沿着弯曲的山径走上山去。

曾在俾斯麦塔,俯瞰哥廷根全城;曾在小咖啡馆里流连忘返;曾在大森林中茅亭下躲避暴雨;曾在深秋时分惊走觅食的小鹿,听它们脚踏落叶一路窸窸窣窣地逃走。

甜蜜的回忆是写也写不完的。

今天我又来到这里,碧草如旧,亭榭犹新。

但是当年年轻的我已颓然一翁,而旧日游侣早已荡若云烟,有的离开了这个世界,有的远走高飞,到地球的另一半去了。

此情此景,人非木石,能不感慨万端吗? 我在上面讲到江山如旧,人物全非。

幸而还没有真正地全非。

几十年来我昼思夜想最希望还能见到的人,最希望他们还能活着的人,我的“博士父亲”,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和夫人居然还都健在。

教授已经是八十三岁高龄,夫人比他寿更高,是八十六岁。

一别三十五年,今天重又会面,真有相见翻疑梦之感。

老教授夫妇显然非常激动,我心里也如波涛翻滚,一时说不出话来。

我们围坐在不太亮的电灯光下,杜甫的名句一下子涌上我的心头: 人生不相见, 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 共此灯烛光。

四十五年前我初到哥廷根我们初次见面,以及以后长达十年相处的情景,历历展现在眼前。

那十年是剧烈动荡的十年,中间插上了一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没有能过上几天好日子。

最初几年,我每次到他们家去吃晚饭时,他那个十几岁的独生儿子都在座。

有一次教授同儿子开玩笑:“家里有一个中国客人,你明天到学校去又可以张扬吹嘘一番了。

”哪里知道,大战一爆发,教授的儿子就被征从军,一年冬天,战死在北欧战场上。

这对他们夫妇俩的打击,是无法形容的。

不久,教授也被征从军。

他心里怎样想,我不好问,他也不好说。

看来是默默地忍受痛苦。

他预订了剧院的票,到了冬天,剧院开演,他不在家,每周一次陪他夫人看戏的任务,就落到我肩上。

深夜,演出结束后,我要走很长的道路,把师母送到他们山下林边的家中,然后再摸黑走回自己的住处。

在很长的时间内,他们那一座漂亮的三层楼房里,只住着师母一个人。

他们的处境如此,我的处境更要糟糕。

烽火连年,家书亿金。

我的祖国在受难,我的全家老老小小在受难,我自己也在受难。

中夜枕上,思绪翻腾,往往彻夜不眠。

而且头上有飞机轰炸,肚子里没有食品充饥,做梦就梦到祖国的花生米。

有一次我下乡去帮助农民摘苹果,报酬是几个苹果和五斤土豆。

回家后一顿就把五斤土豆吃了个精光,还并无饱意。

有六七年的时间,情况就是这个样子。

我的学习、写论文、参加口试、获得学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

教授每次回家度假,都听我的汇报,看我的论文,提出他的意见。

今天我会的这一点点东西,哪一点不饱含着教授的心血呢?不管我今天的成就还是多么微小,如果不是他怀着毫不利己的心情对我这一个素昧平生的异邦的青年加以诱掖教导的话,我能够有什么成就呢?所有这一切我能够忘记得了吗? 现在我们又会面了。

会面的地方不是在我所熟悉的那一所房子里,而是在一所豪华的养老院里。

别人告诉我,他已经把房子赠给哥廷根大学印度学和佛教研究所,把汽车卖掉,搬到一所养老院里了。

院里富丽堂皇,应有尽有,健身房、游泳池,无不齐备。

据说,饭食也很好。

但是,说句不好听的话,到这里来的人都是七老八十的人,多半行动不便。

对他们来说,健身房和游泳池实际上等于聋人的耳朵。

他们不是来健身的,而是来等死的。

头一天晚上还在一起吃饭、聊天,第二天早晨说不定就有人见了上帝。

一个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如何,概可想见。

话又说了回来,教授夫妇孤苦伶仃,不到这里来,又到哪里去呢? 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教授又见到了自己几十年没有见面的弟子。

他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又是多么高兴,我无法加以描绘。

我一下汽车就看到在高大明亮的玻璃门里面,教授端端正正地坐在圈椅上。

他可能已经等了很久,正望眼欲穿哩。

他瞪着慈祥昏花的双目瞧着我,仿佛想用目光把我吞了下去。

握手时,他的手有点颤抖。

他的夫人更是老态龙钟,耳朵聋,头摇摆不停,同三十多年前完全判若两人了。

师母还专为我烹制了当年我在她家常吃的食品。

两位老人齐声说:“让我们好好地聊一聊老哥廷根的老生活吧!”他们现在大概只能用回忆来填充日常生活了。

我问老教授还要不要中国关于佛教的书,他反问我:“那些东西对我还有什么用呢?”我又问他正在写什么东西。

他说:“我想整理一下以前的旧稿;我想,不久就要打住了!”从一些细小的事情上来看,老两口的意见还是有一些矛盾的。

看来这相依为命的一双老人的生活是阴沉的、郁闷的。

在他们前面,正如鲁迅在《过客》中所写的那样:“前面?前面,是坟。

” 我心里陡然凄凉起来。

老教授毕生勤奋,著作等身,名扬四海,受人尊敬,老年就这样度过吗?我今天来到这里,显然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快乐。

一旦我离开这里,他们又将怎样呢?可是,我能永远在这里待下去吗?我真有点依依难舍,尽量想多待些时候。

但是,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筵席。

我站起来,想告辞离开。

老教授带着乞求的目光说:“才十点多钟,时间还早嘛!”我只好又坐下。

最后到了深夜,我狠了狠心,向他们说了声:“夜安!”站起来,告辞出门。

老教授一直把我送下楼,送到汽车旁边,样子是难舍难分。

此时我的心潮翻滚,我明确地意识到,这是我们最后一面了。

但是,为了安慰他,或者欺骗他,也为了安慰我自己,或者欺骗我自己,我脱口说了一句话:“过一两年,我再回来看你!”声音从自己嘴里传到自己耳朵,显得空荡、虚伪,然而却又真诚。

这真诚感动了老教授,他脸上现出了笑容:“你可是答应了我了,过一两年再回来!”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我噙着眼泪,钻进了汽车。

汽车开走时,回头看到老教授还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活像是一座塑像。

过了两天,我就离开了哥廷根。

我乘上了一列开到另一个城市去的火车。

坐在车上,同来时一样,我眼前又是面影迷离,错综纷杂。

我这两天见到的一切人和物,一一奔凑到我的眼前来;只是比来时在火车上看到的影子清晰多了,具体多了。

在这些迷离错乱的面影中,有一个特别清晰、特别具体、特别突出,它就是我在前天夜里看到的那一座塑像。

愿这一座塑像永远停留在我的眼前,永远停留在我的心中。

1980年11月在西德开始 1987年10月在北京写完 满洲车上[1] 当年想从中国到欧洲去,飞机没有,海路太遥远又麻烦,最简便的路程就是苏联西伯利亚大铁路。

其中一段通过中国东三省。

这几乎是唯一的可行的路;但是有麻烦,有困难,有疑问,有危险。

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在东三省建立了所谓“满洲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热门小说推荐

位面掮客/国家帮我做任务

赵奈安被位面中间商系统绑定,系统规定定期要接一个任务。 任务一:到原始世界拿到卷须部落的祭祀圣石 任务结束,狼狈回来的赵奈安嘤嘤嘤哭倒在亲哥的怀里,死都不想再接什么任务。 系统什么的谁爱要给谁,然而已绑定无法解绑。 赵奈安:嘤嘤嘤嘤嘤嘤 赵奈今:安安别怕,咱们可以向国家求助啊。 1.本故事和现实生活完全没有关联,纯属虚构。 2.佛系写文,娱乐为主。 一句话简介:国家帮我做任务,努力活下去 /

师姐她画风清奇

虚假的反派:杀人放火谋害主角 真正的反派:热爱核平是主角的好师姐 再具体点,用两个字概括言曦 言曦看着自己身前的三个分属于三本龙傲天小说的男主们,三个人在她这里的名字:万剑穿心,碎尸万段,魂飞魄散。 嗯,自己未来死的很惨 言曦:不如我先下手为强? 某筋脉尽断的前天才:我会被侮辱,会被打骂,但是我要忍莫欺少年穷? 被下毒虐待的小可怜:果然根本没有人会在意我的死活 被迫入魔的废人:我如今这样,/

逢青

赵逢青跟江琎的那一晚,有悲也有喜。 悲的是,她的纯贞没了。 喜的是,她也可以讲一个谁年轻时没爱过个把人渣的故事。 这是一个小太妹和尖子生的故事。 /

国师直播算卦就超神

国师穿越现代,自动绑定见鬼直播APP,一不小心靠着玄学就风靡网络了!在网上直播算卦看风水,轻轻松松就暴富了! 很多天师不服想打国师的脸,最后捂着被打肿的脸跪着求当国师的迷弟! 很多鬼见她一个小女生,居然敢深入凶地,兄弟们弄死她! 啊啊啊啊!那小女孩太厉害了吧,兄弟们赶紧躲起来! 陈悦鱼: 女国师在现代刷抖音,玩微博,还喜欢直播 直播凶鬼厉鬼被吓哭,怀疑世界! 某高富帅甩尾法拉利停在陈悦鱼身/

秦时明月之焚书坑儒

文能留史、武转乾坤的墨家钜子路枕浪,与褒似之貌、妲己之能的鬼谷夏姬白芊红,撼动江湖的赌局,究竟谁改变了历史? 时间回到八年前,桂陵城破的那个夜晚。 荆天明不顾众人拦阻,斩断三道绳索,城门洞开,秦军蜂拥而入,桂陵城死伤惨重,荆天明生死未卜,高月不知所踪 秦王君临天下,命书同文,车同轨,钱制相通,四海一统,霸业辉煌,号始皇帝。 八年后, 秦始皇三十五年。 雪中茶栈内,暗藏杀机,千钧一髮之际闯入/

穿书后所有人都开始爱我

叶令蔚穿成书里一个有心脏病的炮灰,因为从小身娇体弱,自卑敏感,即使小心谨慎,也还是个万人厌 他大哥吃住都在公司,除了让助理按时打钱以外连句多余的话都不跟他说 他二哥沉迷于赛车,更加懒得管叶令蔚死活 班主任嫌弃他成绩班级后腿让他坐垃圾桶边上 平时对他好的兄弟在背后一口一个病秧子 喜欢的人把他当备胎,实际上心里有个白月光 穿过来的叶令蔚:好惨 穿书过来,叶令蔚不再是叶令蔚,一改以前曲意逢迎,娇/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