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芙书柜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6章 社会篇:古人工作,什么行业最赚钱(4/5)

往也越来越强。

为子女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是每个家长的心头大事,为此买学区房,报课外班,各种“为孩子的明天”努力。

也正因此,教育费用成为许多家庭开支中的大头儿。

那么,古代的学校什么样?学费贵不贵呢? 中国古代的学校分为两大系统,一是官学,二是私学。

所谓官学,是指中央朝廷和地方各级官府直接创办和管理的学校。

中央级别的官学,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太学和国子监。

地方官学,就是各级行政区划内官府办的学校,又称乡学或学宫。

《周礼》称:“乡有庠(xiáng),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

”庠、序、校、塾就是古代地方各级学校的名称,后两个名称我们熟悉,但前两个名称大部分人是不知其含义的。

记得读大学时,我们历史学院大厅有面镜子,上面漆有四个字“荫泽庠序”。

当时大部分同学都不认识第三个字,更别提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

后来我们终于明白了,这就是荫泽学校的意思。

西周时,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学就已经蓬勃发展,形成了“学在官府”的传统。

官学本身,既是学校,也是政府机构,教师也是由官员兼任。

西周的官学是不收学费的,以后历朝历代的官学也大多免费。

那官学的经费来源是哪里呢?主要是靠政府拨款,还有士绅商人的捐赠。

宋朝时,由于人口数量庞大,官学学生太多了,光靠拨款和捐赠难以满足官学开支。

于是,宋朝开创了一种“学田”制度。

所谓学田,就是国家拨给学校或者学校自行购置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学校的固定资产并租给附近的农民耕种,所获得的收益就可以用作官学的开支。

后来中央的国子监也开始实行学田制度。

学田制,为以后各朝各代教育经费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保证了官学的免费就读。

官学不光免费就读,有时候还能领到一些零花钱。

比如宋代的太学,不光免学费,吃住也免费,学生每月还可领1000文。

宋代1000文,其购买力大约合现在的800元,这些钱现在的大学生也够花了,要知道,这是除了吃住以外的纯零花钱。

当然,在古代能上官学也是很不容易的。

初期,官学就读的大多是贵族子弟,属于权贵阶层;唐宋之际,官学开始向平民子弟打开大门,但得是学习特别好的才俊。

古代官学的免费,有点类似于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大学免费。

那时候读大学,不光免费,还管吃管住,毕业还分配工作。

需要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古代的官学也会收一些自费生。

比如汉代的中央太学有两类学生,“正式生”和“特别生”。

正式生由中央直接选拔入学,属于公费生,政府还发俸禄;特别生由地方选送到太学,属于自费生,尽管也不需要交学费,但没有俸禄,食宿费用需要自理。

所以,太学中有些贫寒的子弟,需要一边学习一边做小工,这就跟今天的打工上学类似。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古代私学的费用。

私学的开创者是孔子,他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给了普通大众读书的机会。

私学的老师不是政府官员,国家财政也不支付其工资。

古代官学的老师相当于今天有编制的教师,而私学教师没有编制。

私学类似今天的补习机构,上学得交学费,孔子定的学费标准是十条束脩,束脩就是肉干,类似今天的腊肉。

这个价格说贵不贵,说便宜也不便宜,因为那个时代吃肉还是不容易的。

那如果交不起肉干,是不是就没有机会上学了呢?也不是。

老师也可以不收你学费,但你得帮老师家干活,以工代费,有点像今天导师带研究生的意思。

后来私学渐渐普及,运营模式也成熟起来。

私学的经费来源也趋于多样化,有地方士绅的捐赠,还有政府的补助,所以个人缴纳的学费也逐渐降低,普通家庭也能承受得起了。

以明清为例,一个学生读私塾的费用一般为每年80斤到120斤小麦。

这个数量,当时半亩地的产出就足够了。

清朝人口剧增以前,一户中等自耕农的家里大约能有5亩地。

这样算下来,一个学生的上学费用约占到全家年收入的十分之一。

62古人上学累吗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度,这也是我们的文明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

那古人上学累吗?咱们就来考察一下。

汉朝时的中央官学是太学,其教学制度并不是很严格。

没有规定毕业年限,也不注意考勤,上课和学习都比较随意。

但太学非常注重考试,用考试的方法督促学生自主学习。

这一点跟今天西方的大学比较像,学校不重视日常考勤,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考试上见分晓。

汉朝太学的考试是一年一次,也叫“岁试”。

岁试的考试方式叫“设科射策”。

考试前,考官将写有考题的竹简根据难易程度分为两科,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一科,然后进行抽签选题。

抽签的方式很有趣,考生任意投射案上的试题竹简,射中哪个就答哪个,有点像今天公园里的套圈游戏。

经过岁试,成绩好的可以授官,成绩不好的勒令退学,成绩一般的就继续留在太学读书。

这么看来,汉朝人读书完全靠自觉,具体累不累要看个人。

到了唐朝,中央官学的模式大体上与汉朝类似,但考试的频率大幅度提高。

唐朝的考试有旬考、月考、季考、岁考等诸多名目。

今天的中学生也有周考、月考、期中期末考、模拟考等,真可谓“古风犹存”。

另外,唐朝有严格的劝退制度,连续三年考试不合格、在校九年未毕业、旷课太多等情况都会被勒令退学。

考试多,规矩多,所以唐朝学生真心比较累。

也许是太累的缘故,唐朝设立了固定的假期。

每十天休一天的叫“旬假”,类似今天的周末。

“田假”和“授衣假”一次休15天:田假在农历五月,让你回家帮助干农活;授衣假在农历九月,让你回家准备冬季衣物。

“田假”和“授衣假”类似今天的寒暑假。

隋唐时建立了科举制,极大加重了古代学生的学业负担。

为了考科举,学生们都是日夜苦读。

所以,唐朝之后的学生上学只能更累。

官学如此,私学也不可能轻松。

私学的师资和平台都比不上官学,所以学生得付出更多的努力。

但是私学没有统一的教学制度标准,各类私塾、书院都是自行安排作息时间,一般天亮即入学,下午放学。

尽管放学比今天早,但放学后的作业很多。

古代科举考试需要熟背经典文献,所以大家放学后得继续背书。

必背的儒家经典“十三经”,原文和注释加起来有60多万字,这可不是今天背几首古诗和几篇文言文能比的。

明代文人谢肇淛有“夜读书不可过子时”的名言,子时是现在的晚上11点到次日凌晨1点,说明那个时候读书到凌晨是普遍现象,所以才会有这种劝告。

要说古代上学最累的,还得是清朝的皇子群体。

清代史学家赵翼曾大发感叹:“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

”清朝皇子6岁即入学,15岁封爵后方可毕业。

每天天不亮就要进宫,比上朝的大臣还要早,因为要比老师早到一个小时温习前一天的内容。

每天的课程也非常繁重。

早上5点就要开始上第一节课,类似今天的外语课,学习满语和蒙古语,有时还要选修一些藏语和维吾尔语。

第二节课是汉文课,类似今天的语文和历史,不但要学儒家经典著作,还要学《史记》《汉书》等官修史书本朝先辈的创业史以及先帝留下的圣训。

这节课时间最长,要从早上7点多到下午3点左右。

最后是体育课,要学骑马和射箭,下午5点才能放学。

每天上学期间除了吃饭时间只能休息两次,每次15分钟。

更为恐怖的是,他们没有周末,没有寒暑假,一年当中只有5天能够休息——春节、端午、中秋、皇帝生日和自己生日。

即便是大年三十那天,也只能提前放学而已。

这种严苛的教学模式使清朝皇帝的文化素养都很高,远高于明朝皇帝。

所以,别以为生在皇家就能一辈子吃喝玩乐,在清朝当皇子可没那么容易! 63古代如何参加科举考试 科举制自隋朝创立以来,一直是古代知识分子进入仕途和实现理想的阶梯,广大文人对科举考试也是趋之若鹜。

文学作品里有很多古代文人进京赶考的故事,常常伴随着人生的大起大落。

那科举考试到底是什么样的流程?进京赶考又是怎样的操作方式?这一篇我们就以明清两朝的科举考试为例,真实还原一次古人的“进京赶考”全过程! 很多人将今天的高考类比为古代的科举考试,这种类比并不十分恰当。

尽管二者都是考试,但其目的性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今天的高考是为了获得高等教育的资格,古代的科举考试则是为了获得做官的资格。

所以从考试目的角度看,古代的科举考试更像今天的公务员考试。

但从参加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的角度看,科举考试和今天的高考又很像,都备受全国瞩目。

因此,高考的规模和公务员考试的目的合二为一,就更像古代的科举考试了。

所谓的进京赶考,是指到京城去参加会试和殿试,这已经是科举考试后半段的内容了。

在进京赶考之前,科举考试还有若干次的资格考试和初级考试。

正式科举考试之前,考生必须先通过资格考试。

这种资格考试被称为“童试”,童试之后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正试”。

童试要经过三个级别的考试,分别是“县试”“府试”和“院试”。

县试是古代读书人参加的第一次官方考试,考试地点为其所在县,一般由知县(相当于县长)主持。

县试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举行。

考前一个月,县衙会公告具体考试日期。

考生需要提前报名,报名时要提交三份证明材料——“亲供”“互结”和“具结”。

亲供相当于今天的考生基本信息表,包含祖上三代信息,包含本人姓名、年龄、籍贯、体格、容貌特征和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姓名履历,以确保你家是良民世家。

所谓互结,是指考生要找一同参考的五位考生写一份承诺书,承诺如一人作弊则五人连坐,这是古代科举防止作弊的无奈手段。

所谓具结,是请本县廪生(优等秀才)提供的“认保”材料,证明考生不冒籍、不匿丧、不替身、不假名,而且出身清白,不是娼优或皂吏的子孙,本人也未从事过戏子之类的“贱业”。

这一环节类似今天的政审。

县试一般考五场,分别考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策论等。

鲁迅就曾经参加过晚清的县试。

据鲁迅弟弟周作人日记记载,鲁迅当年在500多名考生中排名第137名,但在县试后没再参加府试,而是去了南京矿务学堂改读新式学校。

县试合格者将参加第二级资格考试,叫作府试。

府试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四月举行,考试地点在府城,相当于今天的市。

府试一般由知府(相当于市长)主持,连续考三场。

府试又合格的考生,被称为“童生”。

尽管童生这个名字看着很年轻,但很多读书人一辈子连童生都很难考过。

年纪小的童生可能十二三岁,年纪大的,六七十岁的童生也不少,甚至在有些家里,爷爷和孙子可能都是童生。

府试合格的童生,接下来要参加“童试”的最后一级考试——“院试”。

院试每三年举行两次,每次连续考两场。

院试的主持者是每省的学政。

学政是每省主管官学和院试的官员,其职能相当于一省的教育厅长。

但与一般省官不同,学政由皇帝直接从中央委派到地方,其性质类似钦差大臣,级别和地位都很高。

学政任期三年,任期内依次到每省下辖的府或州主持院试。

院试通过了,考生的身份就不再是童生了,而是“生员”,俗称“秀才”。

秀才的社会地位比普通百姓高,并享有一些特权。

比如见了知县不用下跪,还不需要服国家的差役和徭役。

另外,秀才还有资格进入官学上学,成绩最好的被称为“禀生”,还可以按月获得国家发放的粮米。

考中秀才已经很不容易,按照鲁迅参加的那次县试的人数计算,500余名考生最后录取了40名秀才,比例不高于8%。

虽说秀才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但因秀才数量众多,在社会上也并不算稀罕。

而且秀才还没有资格出任官员,在官本位的中国古代,也没人太把秀才当回事,顶多是敬重。

在《儒林外史》里,范进考中秀才的时候,他岳父胡屠户还奚落他“尖嘴猴腮”,丝毫不把他放在眼里。

但当范进考中举人之后,胡屠户就马上变脸了,低三下四地称范进为“贤婿老爷”。

这前后变化的原因来自秀才和举人身份的悬殊。

那秀才如何变成举人呢?答案是接着考。

考中秀才之后,考生就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正试了。

正试也分三个级别,分别是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三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天干地支纪年中的子、卯、午、酉年举行。

由于考试时间多在农历八月,正值秋季,所以乡试又称“秋闱”。

主考官一般由进士出身的在京翰林或部院官员担任。

考试地一般在省城,有专门的考场,叫作贡院。

乡试共考三场,初九、十二、十五日各一场,每场考一天。

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又称为“桂榜”。

通过乡试后,考生的身份就从秀才变成举人。

成为举人之后,就意味着脱离了民众阶层,正式进入了“士”这个阶层,可以做官了。

举人不光免役,而且还免税。

所以,很多拥有土地的人宁愿将自己的土地放在举人的名下,用此方式来逃避国家税收。

另外,地方官府不能对举人用刑,即使犯了重罪,也得上报朝廷革去举人资格后才能用刑,类似于今天人大代表的待遇。

当然,举人的考取率也是很低的。

有学者统计过:明朝应天府的乡试录取率为7.26%;清朝人口剧增,乡试的录取率更是低到了1.68%。

如果按照鲁迅那次童试秀才录取率8%的比例综合计算,一个读书人从第一次县试算起,到乡试考中举人,其成功率最多不过0.6%!2015年北京考生考上清华北大的录取率为0.8%左右,考举人比这还难,怪不得范进中举之后会高兴得疯掉! 考中了举人,考生还不能忙着高兴,得马上准备乡试之后的会试。

会试一般在乡试之后第二年的农历三月举行,时值春季,所以又叫“春闱”。

会试由礼部主持,主考官由皇帝钦定。

会试的考试地点在北京的礼部贡院,大多数举人的生活地距北京路途遥远,一般乡试考完的当年腊月就要启程出发,开始真正的“进京赶考”。

举人们进京赶考,需要路费盘缠,这些国家会替他们准备好。

清朝顺治年间,参加会试的举人会得到国家给予的路费补助,视路途远近,每人十到二十两不等。

顺治年间银子的购买力高于康熙乾隆时期,这笔银子的购买力得合今天的人民币一两万元。

另外,同乡的乡绅地主也会资助路费,一来是对文化的重视,二来是为了结交今后前途无量的官绅阶层。

与路费同时发放的,还有官府为举人准备好的路引。

在明朝,出行百里以上就得有官府开具的路引,类似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介绍信。

在专制时代,没有路引私自外出的人,一旦被发现就会按律治罪。

举人在出发前还可以到官府领取一面火牌。

火牌是使用沿途驿站的凭证,古代的驿站只为官府服务,民众无权使用。

但举人进京赶考持有火牌,到沿途驿站就可以使用役夫三名,驿站没有役夫时还会折现给举人银子。

举人进京赶考所乘坐的车叫作公车,公车上插有一面黄布(黄色为御用颜色)做成的旗帜,旗上书写“奉旨会试”或“礼部会试”四个大字,十分威风。

看到这面旗帜,沿途所有关卡必须无条件放行,而且不得收取任何过路费。

沿路的土匪盗贼看到了这面旗帜也会敬而远之——倒不是说土匪也重视文化,而是抢劫举人根本就抢不到几个钱,且风险极大,因为官府对抢劫进京赶考举人的案子惩处非常严重,毕竟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热门小说推荐

神诡大明

我是姬象,谢邀。 人在大明,刚死在紫禁城。 信号不好,神鬼怪事太多。 匿了。 /

AI替身中了沙雕病毒

夏歌一朝穿越,穿成了星际时代某最大佬的AI仿生机器人。 这个机器人的一切数据,都是照着大佬那求而不得的白月光设定的,从外貌到身材,从声线到性格,和那个人一样温文尔雅,和煦如风。 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AI替身机器人。 然而,就在夏歌穿越过去的当天,这个替身AI的数值程序就彻底崩坏了。 陆行深看着一边大喊老子活了!一边满屋子疯跑蹦跳鬼叫不止的疯批,觉得自己的完美替身机器人一定是中病毒了,才会程序/

真千金的公主聊天群

凌霄穿成了书里的配角真千金。 假千金认回了比他们家有钱一百倍的豪门,成为两家团宠。 而真千金是乡下来的又黑又柴可怜兮兮的土包子。 未婚夫:就算是我高攀不起明珍,也不会看你一眼! 父母:你多跟明珍学着点,她什么都比你强,愿意教你是你的福气。 假千金含笑答应:我一定好好教凌霄。 然后开始教身无分文的她怎么花一万块。 凌霄下意识看了一眼。 滴 【山阴公主已上线】 【太平公主已上线】 【平阳公主已/

穿成炮灰后我被首富宠上天

戏剧学院表演系老师纪夕一觉睡醒,发现自己穿成了狗血耽美文里的同名小炮灰。 小炮灰是个十八线小演员,演技不行性格懦弱糊穿地心,本以为抱了个金大腿,却被书中主角攻和正牌受合伙虐死。 浴室里水声渐弱,纪夕穿着女仆装跑路了,仓促间撞进一个行走的荷尔蒙大帅比怀里,纪夕眼带祈求:能带我出去吗? 大帅比看着他水雾氤氲的眼睛,半晌点点头。 纪夕逃离渣攻后金手指大开,在国民综艺节目上以厨艺圈粉无数;大制作电/

反派沉迷我的毛茸茸

周羽棠穿成了一只满身杂毛灰了吧唧的鸟。 他的生命值只剩七天,必须尽快找到主人结契。 周羽棠:还用说么,当然是找主角啊! 主角:乌鸦?滚粗。 宗门仙长:此物不详,拿走拿走。 路人们:这小东西灵力低微,实在没什么用。 周羽棠:很好! 他找到角落里独自站立的少年,飞过去,用他焦炭的小脑袋瓜亲昵的蹭了蹭少年的脸。 确认过眼神,是一起干大事的人! * 师门考核,蛮荒巨妖吓哭了。 外出任务,九尾灵狐吓/

哪有这么危险的柯南世界

世界再次遭遇了危机,为了拯救世界危机少女决定成为偶像。快呀,偶像用你的脚踢出全垒打,将来妄图毁灭地球的黑色星星击碎吧! 然后收集星星的碎片成为政治家吧!昔日充满奋斗精神的少年少女们,在深陷贿赂危机的时刻能否欢声笑语的破解杀人事件呢? 以上内容均与正文无关。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