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往也越来越强。
为子女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是每个家长的心头大事,为此买学区房,报课外班,各种“为孩子的明天”努力。
也正因此,教育费用成为许多家庭开支中的大头儿。
那么,古代的学校什么样?学费贵不贵呢? 中国古代的学校分为两大系统,一是官学,二是私学。
所谓官学,是指中央朝廷和地方各级官府直接创办和管理的学校。
中央级别的官学,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太学和国子监。
地方官学,就是各级行政区划内官府办的学校,又称乡学或学宫。
《周礼》称:“乡有庠(xiáng),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
”庠、序、校、塾就是古代地方各级学校的名称,后两个名称我们熟悉,但前两个名称大部分人是不知其含义的。
记得读大学时,我们历史学院大厅有面镜子,上面漆有四个字“荫泽庠序”。
当时大部分同学都不认识第三个字,更别提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
后来我们终于明白了,这就是荫泽学校的意思。
西周时,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学就已经蓬勃发展,形成了“学在官府”的传统。
官学本身,既是学校,也是政府机构,教师也是由官员兼任。
西周的官学是不收学费的,以后历朝历代的官学也大多免费。
那官学的经费来源是哪里呢?主要是靠政府拨款,还有士绅商人的捐赠。
宋朝时,由于人口数量庞大,官学学生太多了,光靠拨款和捐赠难以满足官学开支。
于是,宋朝开创了一种“学田”制度。
所谓学田,就是国家拨给学校或者学校自行购置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学校的固定资产并租给附近的农民耕种,所获得的收益就可以用作官学的开支。
后来中央的国子监也开始实行学田制度。
学田制,为以后各朝各代教育经费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保证了官学的免费就读。
官学不光免费就读,有时候还能领到一些零花钱。
比如宋代的太学,不光免学费,吃住也免费,学生每月还可领1000文。
宋代1000文,其购买力大约合现在的800元,这些钱现在的大学生也够花了,要知道,这是除了吃住以外的纯零花钱。
当然,在古代能上官学也是很不容易的。
初期,官学就读的大多是贵族子弟,属于权贵阶层;唐宋之际,官学开始向平民子弟打开大门,但得是学习特别好的才俊。
古代官学的免费,有点类似于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大学免费。
那时候读大学,不光免费,还管吃管住,毕业还分配工作。
需要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古代的官学也会收一些自费生。
比如汉代的中央太学有两类学生,“正式生”和“特别生”。
正式生由中央直接选拔入学,属于公费生,政府还发俸禄;特别生由地方选送到太学,属于自费生,尽管也不需要交学费,但没有俸禄,食宿费用需要自理。
所以,太学中有些贫寒的子弟,需要一边学习一边做小工,这就跟今天的打工上学类似。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古代私学的费用。
私学的开创者是孔子,他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给了普通大众读书的机会。
私学的老师不是政府官员,国家财政也不支付其工资。
古代官学的老师相当于今天有编制的教师,而私学教师没有编制。
私学类似今天的补习机构,上学得交学费,孔子定的学费标准是十条束脩,束脩就是肉干,类似今天的腊肉。
这个价格说贵不贵,说便宜也不便宜,因为那个时代吃肉还是不容易的。
那如果交不起肉干,是不是就没有机会上学了呢?也不是。
老师也可以不收你学费,但你得帮老师家干活,以工代费,有点像今天导师带研究生的意思。
后来私学渐渐普及,运营模式也成熟起来。
私学的经费来源也趋于多样化,有地方士绅的捐赠,还有政府的补助,所以个人缴纳的学费也逐渐降低,普通家庭也能承受得起了。
以明清为例,一个学生读私塾的费用一般为每年80斤到120斤小麦。
这个数量,当时半亩地的产出就足够了。
清朝人口剧增以前,一户中等自耕农的家里大约能有5亩地。
这样算下来,一个学生的上学费用约占到全家年收入的十分之一。
62古人上学累吗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度,这也是我们的文明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
那古人上学累吗?咱们就来考察一下。
汉朝时的中央官学是太学,其教学制度并不是很严格。
没有规定毕业年限,也不注意考勤,上课和学习都比较随意。
但太学非常注重考试,用考试的方法督促学生自主学习。
这一点跟今天西方的大学比较像,学校不重视日常考勤,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考试上见分晓。
汉朝太学的考试是一年一次,也叫“岁试”。
岁试的考试方式叫“设科射策”。
考试前,考官将写有考题的竹简根据难易程度分为两科,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一科,然后进行抽签选题。
抽签的方式很有趣,考生任意投射案上的试题竹简,射中哪个就答哪个,有点像今天公园里的套圈游戏。
经过岁试,成绩好的可以授官,成绩不好的勒令退学,成绩一般的就继续留在太学读书。
这么看来,汉朝人读书完全靠自觉,具体累不累要看个人。
到了唐朝,中央官学的模式大体上与汉朝类似,但考试的频率大幅度提高。
唐朝的考试有旬考、月考、季考、岁考等诸多名目。
今天的中学生也有周考、月考、期中期末考、模拟考等,真可谓“古风犹存”。
另外,唐朝有严格的劝退制度,连续三年考试不合格、在校九年未毕业、旷课太多等情况都会被勒令退学。
考试多,规矩多,所以唐朝学生真心比较累。
也许是太累的缘故,唐朝设立了固定的假期。
每十天休一天的叫“旬假”,类似今天的周末。
“田假”和“授衣假”一次休15天:田假在农历五月,让你回家帮助干农活;授衣假在农历九月,让你回家准备冬季衣物。
“田假”和“授衣假”类似今天的寒暑假。
隋唐时建立了科举制,极大加重了古代学生的学业负担。
为了考科举,学生们都是日夜苦读。
所以,唐朝之后的学生上学只能更累。
官学如此,私学也不可能轻松。
私学的师资和平台都比不上官学,所以学生得付出更多的努力。
但是私学没有统一的教学制度标准,各类私塾、书院都是自行安排作息时间,一般天亮即入学,下午放学。
尽管放学比今天早,但放学后的作业很多。
古代科举考试需要熟背经典文献,所以大家放学后得继续背书。
必背的儒家经典“十三经”,原文和注释加起来有60多万字,这可不是今天背几首古诗和几篇文言文能比的。
明代文人谢肇淛有“夜读书不可过子时”的名言,子时是现在的晚上11点到次日凌晨1点,说明那个时候读书到凌晨是普遍现象,所以才会有这种劝告。
要说古代上学最累的,还得是清朝的皇子群体。
清代史学家赵翼曾大发感叹:“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
”清朝皇子6岁即入学,15岁封爵后方可毕业。
每天天不亮就要进宫,比上朝的大臣还要早,因为要比老师早到一个小时温习前一天的内容。
每天的课程也非常繁重。
早上5点就要开始上第一节课,类似今天的外语课,学习满语和蒙古语,有时还要选修一些藏语和维吾尔语。
第二节课是汉文课,类似今天的语文和历史,不但要学儒家经典著作,还要学《史记》《汉书》等官修史书本朝先辈的创业史以及先帝留下的圣训。
这节课时间最长,要从早上7点多到下午3点左右。
最后是体育课,要学骑马和射箭,下午5点才能放学。
每天上学期间除了吃饭时间只能休息两次,每次15分钟。
更为恐怖的是,他们没有周末,没有寒暑假,一年当中只有5天能够休息——春节、端午、中秋、皇帝生日和自己生日。
即便是大年三十那天,也只能提前放学而已。
这种严苛的教学模式使清朝皇帝的文化素养都很高,远高于明朝皇帝。
所以,别以为生在皇家就能一辈子吃喝玩乐,在清朝当皇子可没那么容易! 63古代如何参加科举考试 科举制自隋朝创立以来,一直是古代知识分子进入仕途和实现理想的阶梯,广大文人对科举考试也是趋之若鹜。
文学作品里有很多古代文人进京赶考的故事,常常伴随着人生的大起大落。
那科举考试到底是什么样的流程?进京赶考又是怎样的操作方式?这一篇我们就以明清两朝的科举考试为例,真实还原一次古人的“进京赶考”全过程! 很多人将今天的高考类比为古代的科举考试,这种类比并不十分恰当。
尽管二者都是考试,但其目的性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今天的高考是为了获得高等教育的资格,古代的科举考试则是为了获得做官的资格。
所以从考试目的角度看,古代的科举考试更像今天的公务员考试。
但从参加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的角度看,科举考试和今天的高考又很像,都备受全国瞩目。
因此,高考的规模和公务员考试的目的合二为一,就更像古代的科举考试了。
所谓的进京赶考,是指到京城去参加会试和殿试,这已经是科举考试后半段的内容了。
在进京赶考之前,科举考试还有若干次的资格考试和初级考试。
正式科举考试之前,考生必须先通过资格考试。
这种资格考试被称为“童试”,童试之后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正试”。
童试要经过三个级别的考试,分别是“县试”“府试”和“院试”。
县试是古代读书人参加的第一次官方考试,考试地点为其所在县,一般由知县(相当于县长)主持。
县试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举行。
考前一个月,县衙会公告具体考试日期。
考生需要提前报名,报名时要提交三份证明材料——“亲供”“互结”和“具结”。
亲供相当于今天的考生基本信息表,包含祖上三代信息,包含本人姓名、年龄、籍贯、体格、容貌特征和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姓名履历,以确保你家是良民世家。
所谓互结,是指考生要找一同参考的五位考生写一份承诺书,承诺如一人作弊则五人连坐,这是古代科举防止作弊的无奈手段。
所谓具结,是请本县廪生(优等秀才)提供的“认保”材料,证明考生不冒籍、不匿丧、不替身、不假名,而且出身清白,不是娼优或皂吏的子孙,本人也未从事过戏子之类的“贱业”。
这一环节类似今天的政审。
县试一般考五场,分别考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策论等。
鲁迅就曾经参加过晚清的县试。
据鲁迅弟弟周作人日记记载,鲁迅当年在500多名考生中排名第137名,但在县试后没再参加府试,而是去了南京矿务学堂改读新式学校。
县试合格者将参加第二级资格考试,叫作府试。
府试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四月举行,考试地点在府城,相当于今天的市。
府试一般由知府(相当于市长)主持,连续考三场。
府试又合格的考生,被称为“童生”。
尽管童生这个名字看着很年轻,但很多读书人一辈子连童生都很难考过。
年纪小的童生可能十二三岁,年纪大的,六七十岁的童生也不少,甚至在有些家里,爷爷和孙子可能都是童生。
府试合格的童生,接下来要参加“童试”的最后一级考试——“院试”。
院试每三年举行两次,每次连续考两场。
院试的主持者是每省的学政。
学政是每省主管官学和院试的官员,其职能相当于一省的教育厅长。
但与一般省官不同,学政由皇帝直接从中央委派到地方,其性质类似钦差大臣,级别和地位都很高。
学政任期三年,任期内依次到每省下辖的府或州主持院试。
院试通过了,考生的身份就不再是童生了,而是“生员”,俗称“秀才”。
秀才的社会地位比普通百姓高,并享有一些特权。
比如见了知县不用下跪,还不需要服国家的差役和徭役。
另外,秀才还有资格进入官学上学,成绩最好的被称为“禀生”,还可以按月获得国家发放的粮米。
考中秀才已经很不容易,按照鲁迅参加的那次县试的人数计算,500余名考生最后录取了40名秀才,比例不高于8%。
虽说秀才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但因秀才数量众多,在社会上也并不算稀罕。
而且秀才还没有资格出任官员,在官本位的中国古代,也没人太把秀才当回事,顶多是敬重。
在《儒林外史》里,范进考中秀才的时候,他岳父胡屠户还奚落他“尖嘴猴腮”,丝毫不把他放在眼里。
但当范进考中举人之后,胡屠户就马上变脸了,低三下四地称范进为“贤婿老爷”。
这前后变化的原因来自秀才和举人身份的悬殊。
那秀才如何变成举人呢?答案是接着考。
考中秀才之后,考生就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正试了。
正试也分三个级别,分别是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三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天干地支纪年中的子、卯、午、酉年举行。
由于考试时间多在农历八月,正值秋季,所以乡试又称“秋闱”。
主考官一般由进士出身的在京翰林或部院官员担任。
考试地一般在省城,有专门的考场,叫作贡院。
乡试共考三场,初九、十二、十五日各一场,每场考一天。
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又称为“桂榜”。
通过乡试后,考生的身份就从秀才变成举人。
成为举人之后,就意味着脱离了民众阶层,正式进入了“士”这个阶层,可以做官了。
举人不光免役,而且还免税。
所以,很多拥有土地的人宁愿将自己的土地放在举人的名下,用此方式来逃避国家税收。
另外,地方官府不能对举人用刑,即使犯了重罪,也得上报朝廷革去举人资格后才能用刑,类似于今天人大代表的待遇。
当然,举人的考取率也是很低的。
有学者统计过:明朝应天府的乡试录取率为7.26%;清朝人口剧增,乡试的录取率更是低到了1.68%。
如果按照鲁迅那次童试秀才录取率8%的比例综合计算,一个读书人从第一次县试算起,到乡试考中举人,其成功率最多不过0.6%!2015年北京考生考上清华北大的录取率为0.8%左右,考举人比这还难,怪不得范进中举之后会高兴得疯掉! 考中了举人,考生还不能忙着高兴,得马上准备乡试之后的会试。
会试一般在乡试之后第二年的农历三月举行,时值春季,所以又叫“春闱”。
会试由礼部主持,主考官由皇帝钦定。
会试的考试地点在北京的礼部贡院,大多数举人的生活地距北京路途遥远,一般乡试考完的当年腊月就要启程出发,开始真正的“进京赶考”。
举人们进京赶考,需要路费盘缠,这些国家会替他们准备好。
清朝顺治年间,参加会试的举人会得到国家给予的路费补助,视路途远近,每人十到二十两不等。
顺治年间银子的购买力高于康熙乾隆时期,这笔银子的购买力得合今天的人民币一两万元。
另外,同乡的乡绅地主也会资助路费,一来是对文化的重视,二来是为了结交今后前途无量的官绅阶层。
与路费同时发放的,还有官府为举人准备好的路引。
在明朝,出行百里以上就得有官府开具的路引,类似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介绍信。
在专制时代,没有路引私自外出的人,一旦被发现就会按律治罪。
举人在出发前还可以到官府领取一面火牌。
火牌是使用沿途驿站的凭证,古代的驿站只为官府服务,民众无权使用。
但举人进京赶考持有火牌,到沿途驿站就可以使用役夫三名,驿站没有役夫时还会折现给举人银子。
举人进京赶考所乘坐的车叫作公车,公车上插有一面黄布(黄色为御用颜色)做成的旗帜,旗上书写“奉旨会试”或“礼部会试”四个大字,十分威风。
看到这面旗帜,沿途所有关卡必须无条件放行,而且不得收取任何过路费。
沿路的土匪盗贼看到了这面旗帜也会敬而远之——倒不是说土匪也重视文化,而是抢劫举人根本就抢不到几个钱,且风险极大,因为官府对抢劫进京赶考举人的案子惩处非常严重,毕竟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我是姬象,谢邀。 人在大明,刚死在紫禁城。 信号不好,神鬼怪事太多。 匿了。 /
徐清麦在一场车祸后,发现自己莫名穿越到了大唐。 可气的是,和她一起穿越的还有她那看上去人模人样实际狗得很的前男友周自衡。 更可气的是,他们还穿成了夫妻! 而最可气的是,周自衡穿成了农官小吏,而她作为一名外科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则穿成了他那柔弱不能自理只能困在后院的家庭主妇。 徐清麦暴躁了,这世界毁灭吧! 等等为什么会有婴儿的哭声? 两人对着原身那尚在襁褓之中,哭得震天响的小婴儿,只能面面相觑/
一心咸鱼却完成恶毒任务的美人*卷王工作狂却恋爱脑厂长 江美舒加班猝死,一睁眼穿七零,她不想努力想咸鱼,但奋斗年代很难达成目标。 坏消息:双胞胎姐姐重生不嫁四合院,非要和她换亲嫁到大杂院。 好消息:四合院换亲对象卷王加班不回家,但房子大钱管够! 江美舒:还有这种好事? 果断互换身份奔赴各自咸鱼躺赢人生,只是换亲后系统来了。 江美舒兴致勃勃:统啊,你是攻略统还是救赎统? 系统:我是恶毒统,全称/
传说中那个以一己之力带飞整个地球的女人! 叶陌,大龄工科女博士,世界500强集团高级机械工程师,偶然间点进一个幸存者app,从此世界观、科学观、人生观都裂了。 【恭喜叶陌获得幸存者资格,已开启系统商城,详细攻略请自行探查。温馨提示,下个副本正在载入。】 三观同裂的地球村:陌大佬求带飞! 「副本一(第一轮内测):末日升级流。 副本二:哥布林工匠。 副本三(第二轮内测):春秋战国墨家。 副本四/
瑛纪曾是神明的武器,因有众多神主,被称为野良。 在斩杀了妖术师后,他得到了一个转生为人的机会,从而成为了夏油家的第二子。 由于瑛纪脑回路清奇,最擅长开泥头车,夏油教祖不得不开启了给弟弟收拾烂摊子的苦逼人生。 他不苦夏了,开始苦弟弟了。 == 大瑛弟国,是指假如瑛纪转生到别人家,比如成为了泽田瑛纪,千手瑛纪和津岛瑛纪等等的泥石流故事。 1、主角是一只野良,是神器转生,所以脑回路清奇且泥石流含/
一句话文案:男主是女主的,女配只想赚钱 修真界大佬付绵绵,宗门人称锦鲤天尊,气运爆棚,宝贝环身。 不曾想渡劫后期一道天雷下去,付绵绵就被劈进了存放在须弥戒子角落里几本落了灰的狗血小说里,成为了书中的反派心机女配。 然后那些狗血小说的画风开始跑偏了。 众人发现,曾经只会纠缠于男主并且热衷给男女主的感情路上添堵的降智女配不见了。 大佬女配付绵绵:不好意思,我胸怀广阔,只想搞钱。 1、娱乐圈过气/